Wolf Online 北大考古学教授孙华:一线考古一直是少数人的事情 更多人将被需要去从事文物保护 官方正式版


- 软件评分: ★★★★★
- 最后更新: 2025-07-12 22:42:18
- 好评人数: 10203
- 应用分类: 软件下载
- 使用语言: 中文
- 网络支持: 需要联网
2020年,乡村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湖南省文科第四的高考成绩,报考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成为一个热门新闻。随着我国国民人文素养的普遍提升,社会上出现了强劲的文博热,考古这个专业也不像以前那么冷门了。
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任教的孙华教授看来,近些年随着我们国家文博事业的发展,考古的确不像以前那么冷门,甚至有越来越热的倾向,“以前考古专业的男孩子多,现在很多女孩子也喜欢。女考古学家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过去考古很苦,设备差,条件也差,现在考古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报考考古专业的学生增多,有一些高分段的、甚至省市状元都成了考古专业的学生,把考古作为第一选择,这些都不奇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必然。以前人们读大学、学知识主要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所以大学文科专业志愿首先是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随着物质经济条件的提升,人们开始重视和喜欢一些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人文专业。不光是考古,还有历史、哲学、艺术这样一些学科,也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如果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不发达,人们就不大可能会重视考古。只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才谈得上精神上的需求。我们国家高校的考古专业,是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逐渐壮大的。”
孙华分析说,就目前来说,我们国家还有不少大型基本建设正在进行,城市化也还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建设工程动土就可能有地下文物被揭露,这就需要一线考古人员去处理,去进行抢救性的发掘。我们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也需要考古学家通过主动性的考古发掘去获取新的考古材料。“由于大量的工程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工作,我们现在不少一线考古学家都疲于奔命,很少有时间开展主动性的考古发掘。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需要培养更多的考古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对考古人才的需求一直都会增长。孙华提到,随着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基本建成,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就会逐渐转入到为解决某些重要历史问题的主动性考古。到那时,对抢救性考古人员的需求量就会逐渐缩减,许多考古人员会转入到主动性考古中去。主动性考古需要精细的田野考古工作,不需要很多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但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信息量,为了保护好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就需要较多不同学科的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归根结底,考古本身就是一个小众的学科,它不会成为也不需要成为一个从业人员众多的学科。公众喜欢考古,可以到古代遗址参观考古发掘,可以到博物馆参观出土的文物,但不需要全部都去亲力亲为去考古。将来可能需要培养更多考古、文博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进入博物馆或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博物馆是集研究、保管和展陈为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和场所,它不仅仅需要博物馆学专业的人才,还需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家和文物保护专家。”
【对话】
科技手段对考古作用重大 ,但要解决更加复杂历史问题,还需继续努力
封面新闻:当下各种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科技发展迅猛。请您帮我们介绍一下,在最新的考古工作中,科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
孙华: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说,在对遗址中遗迹和遗物的发掘过程中,在埋藏现象的分析上,显微和多光谱观察和记录设备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凭肉眼看不到的现象,多种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分析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再比如说,我国直到公元前841年才开始有确切的历史纪年,在此之前考古发现遗存的绝对年代,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测定。由于夏、商和西周早中期的纪年都是大致的年代,并且时间越久远,年代记录的可信度就越差,所以我们国家组织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工程是文献、文字、天文、考古多学科合作攻关,其中的重点是运用碳十四测年或者是其他科技手段,来提高夏商周年代测定的精确性。通过大量的测年数据,尤其是高精度加速器质谱仪的引入,使我们共和元年以前的年代数据越来越精确,从而重新构拟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时期的年表,改变了人们对我国古代年代框架的认识。例如,过去的传统纪年认为,夏王朝的年代范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好在这个时间区间内(也在传说中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内),很可能就是夏文化。但是,根据新的年代数据,二里头文化没有这么早,其年代范围在公元前1750至前1550年之间,整个时间跨度向后错位了近两三百年。两三百年是个什么概念?这是整整一个朝代的年代,一个朝代也就两三百年。这么大的年代调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手段。当然,在夏商周年表进行调整后,诸如夏文化问题等相关历史问题,还需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进行研究和解释。
上面提到一些科技手段并不是很新的技术手段,碳十四测年技术已经都发明了80多年,即使DNA研究古人类的遗传也有了40多年,现在还有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被引入到考古学中。例如多种稳定同位素在考古中的运用,通过人骨骼和牙齿中的锶同位素、碳同位素等,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曾经生活在什么地方,他的食品结构是什么。曾经有考古学家测定过在安阳殷墟(也就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发现的一个军事长官的骨骼,发现他早年并不是在安阳殷墟生活,而是在淮河流域长大的。在我们四川的茂县云盘山遗址,有考古学家通过其中一个人祭坑两具人骨牙齿的碳、氮同位素测验,发现他们早年并不生活在吃小米的川西北山区,而是在吃大米的成都平原地区长大,这些人很可能是作为俘虏被抓到营盘山所在山地的。
总体来说,对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引用,为我们认识没有文字和文献记载时期的古代社会历史,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也是碎片化的,常常是个案的。要解释更为综合更加复杂的历史问题,如国家的形成、社会的发展、制度文明等问题,科学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还比较小。这还需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努力。
对超大型的帝王陵墓发掘保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何在?
封面新闻:前段时间陕西的霸陵引发了大众的关注。目前有一个说法流传较广:帝后陵一般都不主动发掘,要留给子孙后代。很想问问孙老师,作为专业的文博考古学者,在学术是怎么解释这个情况的?
孙华:我曾看到一些网友说,怎么现在的考古发掘都是在帝陵周围打转转,不发掘核心区域啊。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其实也是秦始皇陵陵寝周围的大型陪葬坑而已;汉景帝阳陵也只是发掘了内陵园的门阙,以及陵墓一侧的陪葬坑群的一部分。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汉文帝霸陵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江村大墓,而非史料记载的凤凰嘴。对霸陵的考古干工作也都是已调查勘探为主,发掘也是周围区域,没有对于核心区域进行发掘。这么做都是有原因的。古代的这些帝陵,都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一个帝王接一个帝王的连续系列遗产,历代宫殿和陵墓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主线的实物见证。对于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本来就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①谨慎填写个人资料,避免泄露身份证号、住址等敏感信息;
②警惕陌生人的金钱交易请求,切勿轻信高收益理财、转账返利等话术;
③遇到骚扰/不良信息请立即屏蔽举报;
④未成年人使用时建议开启家长监护模式;
⑤合理控制使用时长,注意保护视力。平台将持续加强APP安全审核,与您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选择评分 *
评论内容 *
昵称 *
Email *